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发布时间:2018-01-11 18:42

  “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”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《秋词二首》之中,其全诗文如下:
  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  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  【注释】
  嗾:使,叫
  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:是本诗名句。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。
  【翻译】
  秋天来了,山明水净的,夜晚已经有了霜;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,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,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。登上高楼,四望清秋入骨;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。
  【赏析】
  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,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,显示其特色,明净清白,有红有黄,略有色彩,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,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,令人敬肃。谓予不信,试上高楼一望,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,思想澄净,心情肃然深沉,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,教人轻浮若狂。末句用“春色嗾人狂”反比衬托出诗旨,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,生动形象,运用巧妙。
  这两首《秋词》主题相同,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,既有哲理意蕴,也有艺术魅力,发人思索,耐人吟咏。但又各写一面,既可独立成章,又是互为补充。其一赞秋气,其二咏秋色。气以励志,色以冶情。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,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。景随人移,色由情化。景色如容妆,见性情,显品德。春色以艳丽取悦,秋景以风骨见长。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,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,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。
  秋,在大自然中,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,它的“瘦”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,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、回味。自宋玉于《九辩》中留下“悲哉,秋之为气也”的名句后,悲,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,一种情绪;愁,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。于是,秋,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,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,把那缕缕的哀怨、愁绪、思念、牵挂,熏染得迷迷离离。 然而刘禹锡的《秋词》,却另辟蹊径,一反常调,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。更为难得可贵的是,《秋词》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,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。


相关阅读
1 应是香山续梦,又凝香追咏,重到苏州。青鬓江山,足成千岁风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应是香山续梦,又凝香追咏,重到苏州。青鬓江山,足成千岁风流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《声声慢寿魏方泉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莺团橙径,鲈跃莼波,重来两过中秋。酒市渔乡, 【查看全文】

2 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《送张五归山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送君尽惆怅,复送何人归。 几日同携手,一朝先拂衣。 东山有茅屋,幸为扫荆扉。 当亦谢官去, 【查看全文】

3 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_道德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《道德经》,其内容全文如下: 【原文】 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①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②,而不责③于 【查看全文】

4 几年封植爱芳丛,韵艳朱颜竟不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几年封植爱芳丛,韵艳朱颜竟不同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古诗作品《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》第一二句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几年封植爱芳丛,韵艳朱颜竟不同。 从此休论上春事,看成古 【查看全文】

5 九派春潮满,孤帆暮雨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九派春潮满,孤帆暮雨低出自唐朝诗人郑锡的作品《送客之江西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乘轺奉紫泥,泽国渺天涯。 九派春潮满,孤帆暮雨低。 草深莺断续,花落水东西。 更有高堂处, 【查看全文】

6 碧野朱桥当日事,人不见,水空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碧野朱桥当日事,人不见,水空流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《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西城杨柳弄春柔,动离忧,泪难收。犹记多情、曾为系归舟。碧野朱桥当日事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