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勤政楼西老柳》
朝代:唐代
作者:白居易
原文:
半朽临风树,多情立马人。
开元一株柳,长庆二年春。
赏析:
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,是唐玄宗开元年间(注:开元年间为713年-741年)所种,至822年(唐穆宗长庆二年)已在百龄上下,当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。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,诗人自然会怆然动怀。东晋桓温北征途中,看到他昔日手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,曾感慨地说:“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”对树伤情,自古以来就是这样。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,凝望出神了。树“半朽”,人也“半朽”;人“多情”,而树在诗人眼中,也是物情同人情。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(《贺新郎·甚矣吾衰矣》)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。白居易看到这株临风老柳就好像是出于同病相怜,为了牵挽他这位萍水相逢的老人,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。
诗的开始两句,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、物我合一的妙境。树就是诗人,诗人就是树,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,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。“半朽”和“多情”,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,“树”和“人”都是诗人自指。这两句情景交融,彼此补充,相互渗透。寥寥十字,韵味悠长。
如果说,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,那么,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,作为前两句的补笔,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和诗人自己的岁数,更重要的是,把百年历史变迁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,这是诗人的大手笔。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,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,显得格外新颖别致。
相关阅读
1 白居易的心灵养生观
白居易(772年~846年),字乐天,晚年又号香山居士,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。 白居易自小体弱多病,少年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战乱年代,中年一心为国效力却数度遭贬。但令人吃惊 【查看全文】
2 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据考证,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。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,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,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。历时半年,跋涉三千里,终于在 【查看全文】
3 白居易作品《长恨歌》中含否定词句子在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里的否定句很多,会有什么特点呢? 《五柳先生传》里的否定句读来让人惊叹。 文中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氏,不慕荣利,不求甚解,家贫不能常得, 【查看全文】
4 白居易《花非花》原文赏析《花非花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白氏长庆集》里的一首诗。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,如雾亦如电的感慨,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、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、惋惜之情 【查看全文】
5 白居易的养生诗导语:唐诗中养生方面的选题和内容颇多,其中白居易的养生诗数量最多,最为全面。他本人即是一个成功养生的典型。白居易早年体弱,疾病缠身。十五六,始知有进士,苦节读书。 【查看全文】
6 白居易《观刈麦》教案【作品简介】《观刈(y)麦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。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,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,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