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

发布时间:2015-08-12 00:00

  据考证,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。

 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,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,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。历时半年,跋涉三千里,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。

  杜甫也有追星族,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。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“吃什么补什么”,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,加入膏蜜,像喝补药一样,每顿必饮,并且发下誓言:“喝下他的诗啊,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!”

 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,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。他曾被贬谪到龙标(今湖南黔阳),日子过得异常艰难,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当柴烧。但他诗名满天下,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,向他求诗。

  和王昌龄一样,贾岛也是位苦命诗人。但他身后不乏众多追慕者,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。李洞“酷慕贾岛”,他的头巾上佩戴着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,他的手中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。每听说有人喜欢贾岛,他必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,还叮咛再三:“此无异佛经,归焚香拜之。”

 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疯狂。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,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,“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,凡三十余处”,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,且配了图画,图文并茂。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,被人称为“白舍人行诗图”,“若人问之,悉能反手指其去处,沾沾自喜”。

  不过,当时连唐宜宗都写诗赞白居易,诗日:童子解吟长恨歌,胡儿能唱琵琶篇。自居易的《长恨歌》还流传到日本,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喜爱。

  广泛的崇拜并没有使白居易认为自己是“天下第一”,说起来,他是李商隐的“粉丝”。《唐才子传》记载,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,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,他常说:“我死之后,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!”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,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,他也不客气,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叫“白老”。可惜此儿智商不高,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。温庭筠就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:“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,不是辱没了他吗?”

  若说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,那么苏东坡无疑是宋朝的著名品牌。苏东坡的诗文影响之大,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视为经典加以模仿。例如与他相关的几道美食,“东坡肉”、“东坡饼”、“东坡鱼”一直流传至今;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,随即便出现了流行全国的“东坡壶”;甚至他所戴的那种高筒短檐帽,都被士大夫争相效仿,称为“子瞻帽”。总之,凡是与之相关的东西:一封信、一支笔、一块砚或者一把扇子都会变成众人收藏、争购的对象。

  话说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,一天与朋友在西湖喝酒。有一位年过三十的女子追慕他,竟置公婆的责怪于不顾,只身乘彩船来访,为其弹筝一曲。

  多年后,年迈的苏东坡离开海南。那里非常炎热,他披着短袖衣坐在船上。面对运河两边成千上万个慕名跟随观看的人,他只好笑道:“这许多人可不要看杀了我!”


相关阅读
1 白居易《轻肥》赏析

引导语: 《轻肥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《秦中吟十首》中的第七首。此诗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。 【原文】 轻肥⑴ 意气骄满路⑵,鞍马光照尘⑶。 借问何为者, 【查看全文】

2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的月

《琵琶行》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,诗人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、环境、音乐之中。 《琵琶行》除对音乐进行了成功的描写,还抓住月亮这一富有特征的意象把送别的场景、演 【查看全文】

3 白居易的俗和雅

七十而致仕,礼法有明文。 何乃贪荣者,斯言如不闻。 可怜八九十,齿堕双眸昏。 朝露贪名利,夕阳忧子孙。 挂冠顾翠緌,悬车惜朱轮。 金章腰不胜,伛偻入君门。 谁不爱富贵,谁 【查看全文】

4 白居易诗《钱塘湖春行》赏析

【作者简介】白居易(公元772公元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下邽(今陕西渭南)人。 公元800年(贞元十六年)中进士,历任左拾遗、东宫赞善大夫、江州司马、杭州、苏州刺史、太傅等职。 【查看全文】

5 白居易《池上》

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, 偷采白莲回。 不解藏踪迹, 浮萍一道开。 [译文]: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,他们撑着一只小船, 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。 回来的时候,他们不懂怎样掩盖 【查看全文】

6 白居易《遗爱寺》全诗翻译赏析

遗爱寺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,寻花绕寺行。 时时闻鸟语,处处是泉声。 注释: (1)遗爱寺:地名,位于庐山香炉峰下。 (2)弄:在手里玩。 (3)临:面对。 (4)闻:听见。 翻译: 我玩弄着石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