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观刈麦》教学设计
一、教学目标
1、知识目标:诵读课文,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;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,体会作者的感情;通过比较阅读,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,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。
2、能力目标: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,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。
3、情感目标: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,培养学生热爱劳动、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。
二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1、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
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,所以我先播放梁衡《夏》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。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,在此基础上,导入新课。
2、明确续学习目标
3、了解作者
(二)感悟新知
1、扫除文字障碍
2、用句式“我最欣赏( )(词),因为( )”或者“读了( )(诗句),我仿佛看到了( )”的句式说话。
(三)探究新知
1、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,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?苦的根源是什么?
2、面对此情此景,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?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。
3、有感情朗读课文(教师先范读,学生在理由练读,最后朗读比赛)
(四)归纳整理
(五)达标测评
1、《观刈麦》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() 。
2、《观刈麦》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( )。
3、《观刈麦》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《卖炭翁》中的一句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,这一句是( )。
4、《观刈麦》中有一句“听其相顾言,闻者为悲伤。”,请问听者“悲”从何来?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()。
5、《观刈麦》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( )。
6、布置作业
背诵《观刈麦》,并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。要求采用第一人称,结合自己经验,合理想象。
相关阅读
1 白居易《夜入瞿唐峡》赏析
夜入瞿唐峡 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,夜上信难哉! 岸似双屏合,天如匹练开。 逆风惊浪起,拔暗船来。 欲识愁多少,高于滟滪堆。 鉴赏: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(819)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 【查看全文】
2 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呢?大家知道原因吗?下面一起来看看! 18岁那年,白居易拜见了长安市作协主席顾况同志,顾主席对他说:长安城房价太高,你想在这里定居,恐怕不容易啊。一语 【查看全文】
3 白居易《六赞偈》赏读白居易 (772~864)是唐代著名诗人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下邽 (今陕西省渭南县)人。贞元十五年 (798)进士,任翰林学士,左拾遗。因直言极谏,贬江州司马,移忠州刺史。后被召为主客 【查看全文】
4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的情感刻画导语: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,对于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唏嘘感慨,却因为自己曾经因言获罪以及诸多的原因,不知如何宣泄和表达。而白居易透过琵琶女的一曲琵琶和身世的自述, 【查看全文】
5 《池上》白居易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。 不解藏踪迹,浮萍一道开。 【注释】 1.小娃:男孩儿或女孩儿。艇:船。 2.白莲:白色的莲花。 3.踪迹: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。 4.浮萍:水生植 【查看全文】
6 白居易轶事典故居易湘灵 1.介绍 白居易11岁时,因避家乡战乱,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(今安徽省宿县境内)。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,她的名字叫湘灵,长得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