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养生有三宝

发布时间:2015-08-12 00:00

  相信每一个都有听说过白居易,甚至是学习过很多他的古诗。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知名诗人,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永垂不朽的诗句。其实,白居易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在诗坛的成就,还有他的养生精髓。白居易早衰,然而却获得高寿,这与他懂得养生分不开。那么白居易都有哪些养生方式呢?下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!

  白居易作为我国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、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,相信到现在很多人仍是非常熟悉他。但很多人却不知道,白居易也是一名养生家。他出生在乱世,一生坎坷,却活到了75岁。其实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窥探出他的养生之道。

  白居易作为我国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、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,相信到现在很多人仍是非常熟悉他

  养心

  心主神明,所以中医养生首重养心、调心。白居易诗中说,“寡欲身少病,乐天心不忧”,这是他养心的重要体现,和《黄帝内经》中“恬淡虚无,病安从来”的养生精髓是一致的,也是他长寿的最重要秘诀。

  饮食均衡

  中医倡导清淡饮食,不过食肥甘厚味。白居易就非常注重素和荤的搭配。据记载,他的早餐就是云母粥或嫩笋,午餐晚餐也照样素食为主,“午斋何简洁,饼与蔬而已”,“庖童呼我食,饭热鱼鲜香”是对他健康饮食的明确记载。《黄帝内经》强调,“膏粱之变,足生大疔”,这恰恰反映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,大鱼大肉,肥甘厚味,再加上酗酒,对健康非常不利。

  身心运动

  现代医学强调“心理、运动和饮食干预”,其实,白居易很早就意识到并且实践了这三点。白居易常年坚持散步,少则绕庭几圈,多则远足;并且还有练习气功、打坐调神的习惯,而且已经达到了“中宵入定跏趺坐,女唤妻呼多不应”的境界。在中医中,中医认为,运动其实不仅仅是形体的运动,最重要的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调气,如练太极拳就非常强调呼吸的调节。

  白居易“坐禅”养生获高寿

  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,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,“腰痛拜迎人客倦,眼昏勾押簿书难,辞官归去缘衰病,莫作陶潜范蠡看”,所以白居易58岁时辞官退隐香山寺,但他绝不让病痛所困,消极悲观厌世,而是积极调整生活方式,探求心理恬静和安乐康复之道;正如他在《眼暗》一诗中所写:“夜昏乍似灯将灭,朝暗长疑镜未磨,千药万药治不得,唯应闭目学头陀”。

  在医学尚欠发达的唐代,白居易的白内障无法根治,但他仿效佛陀僧人:闭目坐禅养生。这在其晚年诗作《白香山诗集后集》卷十四《斋戒满夜戏招梦得》中的“纱笼灯下道场前,白日持斋夜坐禅”等诗句中亦可见打坐参禅是白居易老年养生的方法。

  坐禅养生有何科学依据

  首先,因为坐禅是通过调身、调心的方法进行静坐习定

  习定是佛门僧众修身养生的方法,故此习定在佛教中称为坐禅或禅法。习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维、排除杂念妄想、止息杂虑使身心安静。道家《南华真经在宵》中也说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无形,无摇汝神,乃可延生”。这种习定坐禅养生法实质就是一种“静养”。

  佛教教义推崇的“七静”即平静、安静、宁静、定静、真静、虚静、灵静,都是为了使坐禅者的形与神在多层次的静养中获得养生效应。这种静息境界还使坐禅者享受到脱离琐事烦扰、精神归于淡泊恬静的愉悦,进一步又能在“忘我”的愉悦中陶冶性情,这种精神愉悦的养生境界使诗人白居易在《在家出家》一诗中生动地描述:“中宵入定跏趺坐,女唤妻呼多不应。”

  其次,坐禅静息养生的良性效应

  这有很多的有力证据,在中国佛教协会资料《高禅生卒年表》所载的571位高僧中,百岁以上的有12人;90岁以上的有42人;80岁以上的142人;70岁以上的361人;65岁以上的433人;这与封建帝王的寿命相比显示出极大的反差。终生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,与物质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,寿命竟如此悬殊,其中高僧日常坐禅习定自有独到的养生之功。明代著名医学养生家张介宾在《类经》中说:“心欲求静,心静而神亦静,神静而达养生之通衢也。故绵静者延年,躁动者夭寿。”

  白居易一生坎坷却长寿

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,因做过太子傅,后人也称其为白傅或白太傅。他生逢乱世,一生坎坷,中年亲人零落,但他以多病之躯活到75岁,其中原因值得探讨。

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,因做过太子傅,后人也称其为白傅或白太傅

  字为乐天之白居易,也实在符合其字号。他认为“身为医王心是药,不劳和扁到门前”,“心恬内无忧”则能少生病,生病也容易痊愈。因此,他“号作乐天应不错,忧愁时少乐时多”。白居易的乐天知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  不乱生气,不烦恼

  “自知气发每因情,情在何由气得平?若问病根深与浅,此身应与病齐生。”纵有不欢之事,也能以理智战胜情感,不气不愤。

  淡泊名利

  每次被贬官或被迫辞官,他都能认命自乐。被贬到江洲时,他反而喜形于色说:“匡庐在念久矣,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,幸甚!”

  遇疾不忧

  “纵病心中不忧愁”是白居易的一贯思想,既来之则安之。他在身患半身不遂之后,还“一足任它为外物,三杯自要沃中肠。头风若见诗应愈,齿折仍谈笑不妨。”

  正确对待衰老

  不少人一旦老了,不中用了,就伤感交加,心力瘁尽。而白居易对生老病死看得比较轻,其言:“病应无所避,老更不宜忙。”

  事实上,白居易对医疗知识也多有掌握,呼吸吐纳功法及按摩保健法,也是其长寿的保证。但其乐天的性格,是长寿基础的基础。


相关阅读
1 白居易诗中的宫廷乐舞

导语:白居易是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,他见证了唐代由盛极而渐衰的精神流变,他所处的地位与环境,使之与宫廷乐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他诗歌中所描绘的宫廷乐舞形式大致可以分 【查看全文】

2 南浦别 白居易

《南浦别》 朝代:唐代 作者:白居易 原文: 南浦凄凄别,西风袅袅秋。 一看肠一断,好去莫回头。 《南浦别》赏析: 这首小诗,字面上读君诗,主题是忆斯人,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 【查看全文】

3 白居易《白牡丹》全诗翻译赏析

白牡丹 白居易 城中看花客,旦暮走营营。 素华人不顾,亦占牡丹名。 闭在深寺中,车马无来声。 唯有钱学士,尽日绕丛行。 怜此皓然质,无人自芳馨。 众嫌我独赏,移植在中庭。 【查看全文】

4 《卖炭翁》白居易唐诗赏析

导语:《卖炭翁》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《新乐府》组诗中的一篇。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,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,通过卖炭翁的遭遇,深刻地揭露 【查看全文】

5 白居易《卖炭翁》全诗赏析

《卖炭翁》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《新乐府》组诗中的一篇。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,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,通过卖炭翁的遭遇,深刻地揭露了宫市 【查看全文】

6 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全诗赏析及翻译

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 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 [作者简介] 白居易(772--846),字乐天,自号香山居士,是杜甫之后,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,是唐代诗人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