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江北秋阴一半开,晚云含雨却低徊”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《江上·江北秋阴一半开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
江北秋阴一半开,晚云含雨却低徊。
青山缭绕疑无路,忽见千帆隐映来。
【注释】
⑴晚云:一作“晓云”。低徊: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。徊,一作“回”。
⑵缭绕:回环旋转。
⑶隐映:隐隐地显现出。
【翻译】
大江北面,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;雨后的乌云,沉重地、缓慢地在斜阳中移动徘徊。远处,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,船转了个弯,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,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。
【鉴赏】
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,“诵诗说佛”(苏轼语),追求心境的宁静。与此相适应,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,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,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,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。
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。写了秋阴,写了云、雨,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,都是很开阔、很宏大的物象,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,而是空明幽淡,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。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,“江北秋阴一半开”一句,雨过天晴,阴云半开,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,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。“晚云含雨却低徊”一句,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。“低徊”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,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,情趣横主,静中有动。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。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,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,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,神光离合的境界: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“半开”,可见光线并不太亮;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,而带着雨意,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,却是低徊容与,悠然静穆。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。
三、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,山是纠结盘曲的,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,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,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,道路无穷。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,不仅有景,而且景中有人,景中有意,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,启人遐思,耐人寻味。后来陆游的“山穷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。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,帆影的时隐时现,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,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,融汇无间。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,而是反抗阴暗。反抗阴暗,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,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、或政治哲学。因此,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。
苏轼评王维的诗画,有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讲法,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。诗与画的紧密结合,在唐朝的山水诗、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。王维、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,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。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。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,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,表现真实的生活,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,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。王安石的山水诗,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。这首写江行的诗,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,辅以幽深的笔调,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,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。同时,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,表示出对路途遥远、风云变幻的惆怅,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,丰富了诗的主题。
凭寄还乡梦,殷勤入故园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古诗作品《零陵早春》第三四句,其古诗全文如下: 问春从此去,几日到秦原。 凭寄还乡梦,殷勤入故园。 【注释】 ⑴零陵:此指永州 【查看全文】
2 子之清扬,扬且之颜也,展如之人兮,邦之媛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子之清扬,扬且之颜也,展如之人兮,邦之媛也出自于诗经作品《君子偕老》中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君子偕老,副笄六珈。委委佗佗,如山如河。象服是宜。子之不淑,云如之何? 玼兮 【查看全文】
3 绿丝低拂鸳鸯浦。想桃叶、当时唤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绿丝低拂鸳鸯浦。想桃叶、当时唤渡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《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丙午之冬,发沔口。丁未正月二日,道金陵。北望惟楚,风日清淑,小舟 【查看全文】
4 尽日无人帘幕挂,更风递游丝时过墙。微雨后,有桃愁杏怨,红泪淋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尽日无人帘幕挂,更风递游丝时过墙。微雨后,有桃愁杏怨,红泪淋浪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《沁园春宿霭迷空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宿霭迷空,腻云笼日,昼景渐长。正兰皋泥润 【查看全文】
5 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》第一二句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 而今识尽愁 【查看全文】
6 邮亭无人处,听檐声不断,困眠初熟。奈愁极顿惊,梦轻难记,自怜幽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邮亭无人处,听檐声不断,困眠初熟。奈愁极顿惊,梦轻难记,自怜幽独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《大酺春雨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对宿烟收,春禽静,下雨时鸣高屋。墙头青玉旆,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