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发布时间:2018-01-11 19:09

  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”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第一二句,其古诗全文如下:
  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  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  【注释】
  丑奴儿:词牌名。
  博山: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。因状如庐山香炉峰,故名。淳熙八年(1181)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,常过博山。
  少年:指年轻的时候
  不识:不懂,不知道什么是。
  “为赋”句:为了写出新词,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。
  强:勉强地,硬要。
  【翻译】
 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,喜欢登高远望。喜欢登高远望,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,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,想说却说不出。想说却说不出,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。
  【赏析】
 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,衬托“而今”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,却又说不出道不出,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。
  词的上片,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,所以喜欢登上高楼,凭栏远眺。少年时代,风华正茂,涉世不深,乐观自信,对于人们常说的“愁”还缺乏真切的体验。首句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,乃是上片的核心。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。青少年时代的他,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,亲见了金人的凶残,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。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,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,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。
  因此,他不知何为“愁”,为了效仿前代作家,抒发一点所谓“愁情”,他是“爱上层楼”,无愁找愁。作者连用两个“爱上层楼”,这一叠句的运用,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,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。前一个“爱上层楼”,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,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,所以喜欢登楼赏玩。后一个“爱上层楼”,又同下面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结成因果关系,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,在当时“不识愁滋味”的情况下,也要勉强说些“愁闷”之类的话。这一叠句的运用,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,将上片“不知愁”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。


相关阅读
1 常恐所思露,瑶华未忍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常恐所思露,瑶华未忍折出自南北朝诗人萧衍的作品《有所思谁言生离久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谁言生离久,适意与君别。 衣上芳犹在,握里书未灭。 腰中双绮带,梦为同心结。 常恐 【查看全文】

2 洗岸骨如霜。千古英雄成底事,徒感慨,谩悲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洗岸骨如霜。千古英雄成底事,徒感慨,谩悲凉出自宋朝诗人李好古的作品《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平沙浅草接天长。路茫茫。几兴亡。昨夜波声。洗岸骨如霜。 【查看全文】

3 弱柳万条垂翠带,残红满地碎香钿,蕙风飘荡散轻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弱柳万条垂翠带,残红满地碎香钿,蕙风飘荡散轻烟出自唐朝诗人毛熙震的作品《浣溪沙春暮黄莺下砌前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春暮黄莺下砌前,水晶帘影露珠悬,绮霞低映晚晴天。 弱 【查看全文】

4 深院榴花吐。画帘开、綀衣纨扇,午风清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深院榴花吐。画帘开、綀衣纨扇,午风清暑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《贺新郎端午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深院榴花吐。画帘开、綀衣纨扇,午风清暑。儿女纷纷夸结束,新样钗符艾虎 【查看全文】

5 送君日千里,良会何由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送君日千里,良会何由同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《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鲁客向西笑,君门若梦中。 霜凋逐臣发,日忆明光宫。 复羡二龙去,才华冠世雄。 【查看全文】

6 天高日暮寒山深,送君还山识君心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天高日暮寒山深,送君还山识君心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《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还山吟,天高日暮寒山深,送君还山识君心。 人生老大须恣意,看君解作一生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