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朱绂遗尘境,青山谒梵筵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《春日归山寄孟.浩然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
朱绂遗尘境,青山谒梵筵。
金绳开觉路,宝筏度迷川。
岭树攒飞栱,岩花覆谷泉。
塔形标海月,楼势出江烟。
香气三天下,钟声万壑连。
荷秋珠已满,松密盖初圆。
鸟聚疑闻法,龙参若护禅。
愧非流水韵,叨入伯牙弦。
【注释】
⑴孟浩然:唐代山水田园诗人,李白好友。
⑵朱绂: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,后多借指官服。此代指官职。
⑶梵筵: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。唐陈子昂《夏日游晖上人房》诗:“山水开精舍,琴歌列梵筵。”
⑷金绳: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。典出《法华经》。王琦注:“《法华经》:国名离垢,琉璃为地。有入交道黄金为绳,以界其侧。”觉路:犹言“觉悟之路”。
⑸宝筏:指船。佛教语,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。迷川: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,与“苦海”的意思相类似。
⑹栱: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。
⑺谷泉:山谷间所出的泉水。隋炀帝《月夜观星》诗:“谷泉惊暗石,松风动夜声。”
【翻译】
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,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。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,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。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,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。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,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。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,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。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,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。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,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。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,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。
【赏析】
“朱绂遗尘境,青山谒梵筵。”“朱绂”此处用以指代游者,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。“尘境”与“梵筵”相对,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,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。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,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。
“金绳开觉路,宝筏度迷川”两句纯用佛典当中的用语。“这两句是说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,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,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。诗人这里是借眼前之景既赞颂了佛寺、佛法,又赞颂了来游禅寺的人。
“岭树攒飞拱”以下四句是从宏观上描绘佛寺之壮观,也是诗人刚入禅寺所看到的景色。山岭上茂密的树木簇拥着寺庙的飞栱;岩石边的繁花覆盖着谷中的幽泉;寺中的高塔,高耸入云,似乎凌驾于海日之上;而雄伟的殿宇,气势非凡,又好象超出于江烟之上。“海日”、“江烟”在这里无非是用以烘托“塔形”与“楼势”,不一定意味着这禅寺真的在海边江上。所以对诗意的解释不必过于拘泥。这四句诗不但对仗工整,而且用词精妙。“攒”、“覆”、“标”、“出”四个字把环境的幽美,庙宇的雄伟写尽写足了,也写活了。
“香气三天下,钟声万壑连。”随着这两句诗的展开,诗人之笔深入到了佛堂之中。由此可以体会到全诗似乎是由外而内逐步深入的。佛寺里的香烟弥散于“三天下”,宏亮的钟声在千丘万壑之间回荡不绝,象征着佛门广大,其影响正普及于天下。这两句诗气魄宏伟,正是李太白的一贯诗风。
相关阅读
1 重过阊门万事非。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重过阊门万事非。同来何事不同归出自唐朝诗人贺铸的古诗作品《半死桐》第一二句,其全文如下: 重过阊门万事非。同来何事不同归。 梧桐半死清霜后,头白鸳鸯失伴飞。 原上草,露 【查看全文】
2 谁爱风流高格调,共怜时世俭梳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谁爱风流高格调,共怜时世俭梳妆出自唐朝诗人秦韬玉的古诗作品《贫女》第三四句,其全文如下: 蓬门未识绮罗香,拟托良媒益自伤。 谁爱风流高格调,共怜时世俭梳妆。 敢将十指夸 【查看全文】
3 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《回乡偶书》第三四句,其全诗文如下: 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 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 【注 【查看全文】
4 夹水苍山路向东,东南山豁大河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夹水苍山路向东,东南山豁大河通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《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夹水苍山路向东,东南山豁大河通。 寒树依微远天外,夕阳明灭 【查看全文】
5 疑是洛川神女作,千娇万态破朝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疑是洛川神女作,千娇万态破朝霞出自唐朝诗人徐凝的作品《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何人不爱牡丹花,占断城中好物华。 疑是洛川神女作,千娇万态破朝霞。 【注释 【查看全文】
6 忆君心似西江水,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忆君心似西江水,日夜东流无歇时出自唐朝诗人鱼玄机的古诗作品《江陵愁望有寄》第三四句,其古诗全文如下: 枫叶千枝复万枝,江桥掩映暮帆迟。 忆君心似西江水,日夜东流无歇时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