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林漠漠烟如织,寒山一带伤心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发布时间:2018-01-11 14:07

  “平林漠漠烟如织,寒山一带伤心碧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《菩萨蛮·平林漠漠烟如织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
  平林漠漠烟如织,寒山一带伤心碧。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
  玉阶空伫立,宿鸟归飞急。何处是归程?长亭连短亭。
  【注释】
  ⑴菩萨蛮,唐教坊曲名。又名《菩萨篁》、《重叠金》、《花间意》、《梅花句》等。《杜阳杂编》说:“大中初,女蛮国入贡,危髻金冠,璎珞被体,号为菩萨蛮,当时倡优遂制《菩萨蛮曲》,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。”后来,《菩萨蛮》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。但据《教坊记》 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。到底孰是,今不可考。
  ⑵平林:远望中的树林。漠漠:迷蒙貌。烟如织:暮烟浓密。
  ⑶伤心:极甚之辞。愁苦、欢快均可言伤心。此处极言暮山之青。
  ⑷暝色:夜色。
  【翻译】
 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,好像纺织物一般,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,触目伤心的碧绿。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,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。
  【赏析】
 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,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,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。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,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。因而从整体上来说,情与景、主观与客观,又融成一片。
 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、烟云暖暧的黄昏,季节是秋冬之交。开头两句为远景,“平林漠漠烟如织”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,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。如烟如织,扯也扯不开,割也割不断。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,叫人伤感。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,是一种冷色的画面,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,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,撩人意绪。接着,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。“暝色”句为近景,用一“入”字由远而近,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,突出了“有人楼上愁”的人物主体,层次井然,一个“入”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,由远及近、由潜在到表面化。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,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。至“有人楼上愁”句,这个由客观到主观、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。这个“愁”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,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。承上启下,臻于绝妙。


相关阅读
1 赖知禾黍收,已觉糟床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赖知禾黍收,已觉糟床注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《羌村晚岁迫偷生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晚岁迫偷生,还家少欢趣。 娇儿不离膝:畏我复却去。 忆昔好追凉,故绕池边树。 萧萧北风 【查看全文】

2 年华空自感飘零。拥春酲,对谁醒。天阔云闲,无处觅箫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年华空自感飘零。拥春酲,对谁醒。天阔云闲,无处觅箫声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《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画楼帘幕卷新晴。掩银屏,晓寒轻。坠粉飘香,日 【查看全文】

3 四月南风大麦黄,枣花未落桐叶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四月南风大麦黄,枣花未落桐叶长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作品《送陈章甫》之中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四月南风大麦黄,枣花未落桐叶长。 青山朝别暮还见,嘶马出门思旧乡。 陈侯立身 【查看全文】

4 吴楚地,东南坼。英雄事,曹刘敌。被西风吹尽,了无尘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吴楚地,东南坼。英雄事,曹刘敌。被西风吹尽,了无尘迹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《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过眼溪山,怪都似、旧时相识。还记得、梦中行遍 【查看全文】

5 笛声依约芦花里,白鸟成行忽惊起。别来闲整钓鱼竿,思入水云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笛声依约芦花里,白鸟成行忽惊起。别来闲整钓鱼竿,思入水云寒出自宋朝诗人潘阆的作品《酒泉子长忆西湖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长忆西湖。尽日凭阑楼上望:三三两两钓鱼舟,岛屿 【查看全文】

6 苑方秦地少,山似洛阳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

苑方秦地少,山似洛阳多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《金陵三首六代兴亡国》,其古诗全文如下: 六代兴亡国,三杯为尔歌。 苑方秦地少,山似洛阳多。 古殿吴花草,深宫晋绮罗。 并随 【查看全文】